如何在越南寻找法国?越南法式旅游指南
- 2025-05-20
- 5563
- [复制链接]
- 收藏(35)
- 点赞(33)
- 评论(0)
前言
当棕榈树影与巴黎式拱窗重叠,摩托轰鸣与街边咖啡混搭——这不是塞纳河左岸,是北纬10°的越南。
从红教堂的尖顶到法棍摊的黄油香,这个曾被称作“东方小巴黎”的国度,至今仍在用建筑、美食与生活方式,完成一场跨越百年的法越对话。
建筑篇:凝固的殖民史诗
法殖历史给越南留下了许多拥有百年历史的法式建筑。步履之间,便可以发现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和浓郁的色彩如影随行。
河内·圣约瑟夫大教堂 | 巴黎圣母院的东方姊妹
19世纪末,法国殖民者用火山石在东南亚复刻了一座“微型巴黎圣母院”。哥特式尖塔刺破河内老城区的天际线,彩绘玫瑰窗下浸润着越南独特的民族基因——身着民族服饰的教徒与黑袍神父在此共诵经文,完成一场横跨欧亚的信仰对话。
细心观察,你可能还会发现双塔立面采用的北越特产黑砂岩,随雨季会泛出青苔色。同时,内部穹顶有“本土化”的圣经壁画:圣母面容带有东南亚特征。
胡志明市·中央邮局 | 穿越百年的法式浪漫邮戳
19世纪,埃菲尔铁塔设计团队在东南亚埋下一颗“时间胶囊”——穹顶垂下花形壁灯,彩绘玻璃滤出蜂蜜色光线,复古电话亭里仿佛还回荡着殖民时期的越洋通话。
你还可以这么探索这座活着的建筑博物馆:
仰头看与巴黎铁塔同款的弧形穹顶的钢骨架
在孔雀绿窗框前寄一张明信片,邮戳落下时,感受历史的交汇
近距离欣赏两侧的手绘古地图,笔触细腻,泛黄的纸页承载着岁月的厚重感
胡志明市·市政厅 | 法兰西的南洋情书
20世纪初,法国人把巴黎市政厅的文艺复兴基因移植到热带——鎏金穹顶下的钟楼、繁复的洛可可浮雕廊柱,与越南这个混血国家巧妙混搭。
夜幕降临时,数百盏法式街灯同时亮起,整座建筑宛如浮在香榭丽舍大道上的金色梦境。
胡志明市·歌剧院 | 东方巴黎的巴洛克梦境
1897年,法国人把一整座巴黎歌剧院搬到了热带,建造了这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。鎏金浮雕穹顶下,越南舞者正用脚尖讲述湄公河传说——这里白天是殖民时代的建筑标本,夜晚则上演《AO Show》的竹竿舞与水上木偶戏。
平日里演员们在表演歌剧时偶尔会使用法语,置身其中有一种时光和空间的穿越感。
胡志明市·粉红教堂 | 上帝打翻的少女心调色盘
1876年,法国传教士在热带造了一座童话——整座教堂浸泡在梦幻的荧光粉中,尖顶却庄严地刺向天空。这里没有旅行团的大巴,只有薄荷绿窗框与亮眼粉色墙壁构成的INS风天然影棚。
时间充裕的话,推荐在街对面找一家咖啡馆,在慢慢品味咖啡的同时,欣赏粉红教堂的全景。
胡志明市·美术馆 | 当法式别墅遇见越南当代艺术
这座明黄色美术馆的前身是西贡华侨首富的别墅,典型的巴洛克风格,建筑由越南和法国设计师共同设计完成。
阳光穿过百年百叶窗,在螺旋楼梯投下斑驳光影。脚下马赛克地砖复古优雅,巴洛克的精致与南洋的热烈完美相融。
味觉篇:料理、咖啡与面包
法国多年的殖民,留给胡志明市的当然不止是城市面貌,还有骨子里的松弛感,遍地咖啡馆、还有随处可见的SPA,这座城市的底色是悠闲!
越式法棍Bánh Mì
当19世纪法国人将法棍带到越南,谁曾想这硬朗的面包会迎来一场美味革命?
越南人用扎肉、鱼露和辣椒重新定义,让酥脆的法棍外壳包裹住鲜美的肉香、清爽的蔬菜,再淋上灵魂酱料——每一口都是历史记忆与热带风情的融合,是两种饮食文化碰撞出的层次感。
越式咖啡
胡志明市的咖啡馆,很多早上6点就营业了。越南是世界第二大的咖啡生产国,越南人也真的爱喝咖啡。
当地不仅有越式滴漏咖啡,还有由历史原因造成的牛奶短缺催生出的创意——蛋黄+炼乳打成云朵盖在黑咖啡上。如今,你可以在复古的咖啡公寓里,喝一杯战火中诞生的鸡蛋咖啡,感受独特的越南风情与怀旧氛围。
越法融合餐
胡志明市还是东南亚最具活力的美食之都之一!这里既有街头巷尾的烟火气,也有世界级的fine dining体验。比如,Maison Man-Do Restaurant餐厅融合了法餐技巧和越南特色香料,制作出了融合多元的现代创意料理。
餐厅装修风格以法式复古风格为主,又巧妙加入了一些越南元素,用餐环境优雅舒适,拍照也特别有氛围感。
🔻线路推荐
端午出行【越柬风土记】
暑期出行【越南全景9日】
在越南,完全不用追赶景点,将旅行节奏放慢再放慢:在餐厅品味越南菜、法餐,去河边散散步,找个咖啡馆闲坐、静候日落;等华灯初上时,耍一把地道的夜生活,才算将此处玩得有滋有味。
添加您的旅行顾问
咨询 / 福利 / 报名活动
扫一扫查看手机版
扫一扫下载app